🐳
uCore OS(on RISC-V64)实验指导书
  • Introduction
  • LAB0:ready~go!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前导知识
      • 了解uCore
      • 了解RISC-V
      • 了解OS实验
      • 了解实验环境
      • 了解开发调试基本工具
      • 了解硬件模拟器
    • 配置环境
      • 安装虚拟环境
      • 安装开发工具
      • 安装硬件模拟器
      • 安装调试工具
  • LAB0.5:最小可执行内核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内存布局
    • 链接脚本
    • 真正的入口点
    • 从SBI到stdio
    • 编译运行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1:中断机制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RISC-V中断相关
    • 上下文处理
    • 中断处理程序
    • 时钟中断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2:物理内存管理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地址与页表
    • 物理内存探测
    • 以页为单位管理物理内存
    • 页面分配算法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3:虚拟内存管理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页面置换
    • PageFault
    • 使用多级页表
    • 页面置换机制
    • FIFO置换算法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4:进程管理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进程与线程
    • 相关结构体
    • 进程模块初始化
    • 进程切换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5:用户程序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用户进程
    • 用户程序
    • 创建并执行用户进程
    • 系统调用
    • 用户进程的退出和等待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6:进程调度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进程状态
    • 再次认识进程切换
    • 调度算法框架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7:同步互斥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同步互斥的基本概念
    • 信号量
    • 条件变量与管程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  • LAB8:文件系统
    • 实验目的
    • 实验内容
    • 练习
    • 文件系统介绍
    • 文件系统抽象层VFS
    • 硬盘文件系统SFS
    • 设备即文件
    • 从中断到终端
    • 项目组成与执行流
由 GitBook 提供支持
在本页

这有帮助吗?

  1. LAB0.5:最小可执行内核

真正的入口点

我们在kern/init/init.c编写函数kern_init, 作为“真正的”内核入口点。为了让我们能看到一些效果,我们希望它能在命令行进行格式化输出。

如果我们在linux下运行一个C程序,需要格式化输出,那么大一学生都知道我们应该#include<stdio.h>。于是我们在kern/init/init.c也这么写一句。且慢!linux下,当我们调用C语言标准库的函数时,实际上依赖于glibc提供的运行时环境,也就是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操作系统提供的支持。可是我们并没有把glibc移植到ucore里!

怎么办呢?只能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QEMU里的OpenSBI固件提供了输入一个字符和输出一个字符的接口,我们一会把这个接口一层层封装起来,提供stdio.h里的格式化输出函数cprintf()来使用。这里格式化输出函数的名字不使用原先的printf(),强调这是我们在ucore里重新实现的函数。

接下来就去看看,我们是怎么从OpenSBI的接口一层层封装到格式化输入输出函数的。

上一页链接脚本下一页从SBI到stdio

最后更新于4年前

这有帮助吗?